站群导航

吴中教育

高中

初中

小学

幼儿园

其他
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暂无资料
您的位置: 首页 >德育视窗>家校共育>详细内容

家校共育

【湖畔心语】第32期 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2-06-10 09:56:13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从中国的家庭教育来说,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护各有千秋,有宠爱的,有溺爱的,有严厉的,有温情的,也有恰到好处的。比如说,孩子的需求最大化满足,也有父母自己省吃俭用而对孩子的开销用度却一应大方,这样就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护,而是一种保护,一种溺爱。

 

每个孩子,都需要被看到

父母需要真正去看见孩子,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。在积极回应和主动看见的环境中,孩子内心得到全然的满足,才能在成年时形成一个健全的自我,拥有获取幸福的能力。

弗洛伊德的书中曾写过这样一个故事:一个三岁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:“阿姨,和我说话!我害怕,这里太黑了。”阿姨回应说:“那样做有什么用?你又看不到我。”男孩回答:“没关系,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。”没有回应,孩子就好像生活在黑暗之中,什么也看不见;有回应,就有了光,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温暖。

尤其是现在大多数都是二孩家庭,家长们大多容易忽视老大的感受,把精力放在老二身上,特别是当俩人出现矛盾时,不论对错家长们总是会说:“你是哥哥(姐姐),要让着弟弟妹妹。”孩子终究是孩子,这样的话说多了只会让他们增加对弟弟妹妹的恨意。家长只有看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,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,才能造就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,拥有和谐的家庭氛围。

 

12c0ec9edd4242938f22f1edf2d5eccb.Jpeg

 

重塑边界感

“我快要窒息了!父母毁了我的生活。”父母们的自以为是,常常让他们忽略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呐喊。以爱为名的控制,看似保护,实则给孩子打造了一座樊笼,让他们不断地逃离。最可怕的是,这种无形地控制任意流动,最后蔓延到孩子生命的每个角落,酿成人生的苦酒。父母对孩子浓度超标的爱,终究会变成害。过度的控制,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思考与成长的机会,更难以培养他们挑战未来的能力,最终成为附庸在父母身上的巨婴。心理学家李雪曾说:“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,如果父母的控制不透风,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。”孩子们需要的从来不是掌控,而是父母心里有分寸,学会适时放手。有时候,父母思维稍微转变,改变的就是孩子的一生。

ea07aedcece14006a6fa541cd5a76ee4.Jpeg

 

建立边界的时候,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感受,就是在舒适的范围内自己可以接受的,同时也要看到孩子目前的能力以及能够承担的责任,不能过高或者过低的看待孩子的能力,以及让孩子过多或过少的承担责任。当然我们的边界也不能伤害周围的人和环境。只要符合这样的条件,我们的边界就是可行的。其次,问一下自己,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?很多时候,父母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恋需求,或者缓解自己的焦虑,或者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去过度地管教孩子,为孩子安排好一切。

 

 

建立孩子心理边界的三个具体做法:

(1)尊重孩子的情绪和感受,允许孩子表达情绪;

(2)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选择;

(3)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。

3b79ae7458dd4053a421a76f5f3613cf.Jpeg

愿每个父母都可以分清爱的边界,从容不迫地放手,让孩子在松弛有度的爱中,自由生长。


f7c3b71b266442fd805a60d81f585155.Jpeg

 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