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群导航

吴中教育

高中

初中

小学

幼儿园

其他
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暂无资料
您的位置: 首页 >校园新闻>校园动态>详细内容

校园动态

【湖畔心语】第16期 致家长:先谈习惯,再抓成绩!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1-04-30 17:54:12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
  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:“教育就是培养习惯”。小学阶段,孩子接受正规、系统的学习,是培养孩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。此时,良好的学习习惯既容易建立,也易巩固。

cf84bae8ac72495c94e14685740d2694.Png

 

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?

   1.让孩子了解到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

   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形成学习策略,提高学习效率,提高自主学习能力。

   2.与孩子一起制定详细的规则

   与孩子一起商量具体的规则,解释清楚具体的规定,制定一个有吸引力、约束力的奖惩措施,并严格执行。

   3.多与老师沟通,配合学校教育

与老师多沟通,了解孩子的表现,了解孩子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的具体内容和要求,配合学校教育。同时,家长要向老师多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,这有助于老师判断孩子学习习惯的掌握情况,便于老师安排后续工作。

334677df6e1b4003a448105db352c15b.Png

 

培养孩子哪些学习习惯?

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,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。因此,家长应该重视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,先抓好孩子的学习习惯,再谈成绩。

 

1.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

亲其师,信其道。学生要尊重老师,适应老师,并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。从现在适应老师,长大了才会适应社会,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。

2.自学预习的习惯

提前预习,是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、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。提前预习教材,自主查找资料,研究新知识点,发现疑难问题,从而可以在课堂内解决,掌握听课的主动权,使听课具有针对性。

3.专心上课的习惯

课堂上的学习可以说是学生知识来源的最大源头,所以专心上课相当重要!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,专心听教师讲课,认真听同学发言,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。

4.认真观察,积极思考的习惯

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,逐步养成观察意识,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,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,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。在学习过程中,还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,要善于提出问题,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。

5.善于提问的习惯

学问、学问,学习就要开口问,不能不懂装懂,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,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,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。

6.切磋琢磨的习惯

《学记》上讲“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”,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,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,展开讨论。在相互的探讨学习过程中,逐渐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。

7.独立作业的习惯

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,不是为了交教师的差,或是应付家长。要重视做作业,在做习题时独立思考,认真完成作业。

8.仔细审题的习惯

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。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内容,学会抓字眼、抓关键词正确理解内容。同时还要培养自己能从作业、考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,及时纠正的能力。

9.练后反思的习惯

一般说来,习题做完之后,要从五个层次反思:

第一,怎样做出来的?想解题采用的方法;

第二,为什么这样做?想解题依据的原理;

第三,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?想解题的思路;

第四,有无其它方法?哪种方法更好?想多种途径,培养求异思维;

第五,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?想一题多变,促使思维发散。

当然,如果发生错解,更应进行反思:错解根源是什么?如何克服常犯错误?“吃一堑,长一智”,不断完善自己。

10. 复习归纳的习惯

复习就是消化知识,加深理解和记忆,达到举一反三。复习必须及时,每天尽量把当天的东西都复习一遍,每周再做总结,一章学完后再总的复习一下。还需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,抓住应掌握的重点,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。

11. 整理错题的习惯

不要把整理错题当成敷衍了事的事情,平时要把有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用专门的本子记下,并找些可以接受的类型题、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研究一下它们的异同、解题的技巧和办法。

12. 客观评价的习惯

养成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,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,正确对待考试分数的好习惯。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、评价他人,才能评出自信,评出不足,从而达到正视自我,不断反思,追求进步。

24b29a24d55149d199b97f9cff92a274.Png

 

“播下一个行动,收获一种习惯;播下一种习惯,收获一种性格;播下一种性格,收获一种命运。”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,需要多用一些耐心和爱,才能让幼小的树苗茁壮成长,良好的学习习惯,需要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。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