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湖畔心语】 第17期 和“拖延”说再见
在生活中,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:清晨闹钟响了,知道应该起床了,可脑海中的声音又告诉自己“没事,再睡五分钟吧”,结果上学迟到了;周末休息,作业还没有完成,心里想着“没事,还有一天时间呢。”…… “拖延”使我们的计划变成泡影,也让无数的梦想变成幻想。拖延一旦形成习惯,想改变它就难上加难。
绝大多数同学认为:拖延的原因是懒惰,或者认为是自己没有掌握时间管理的正确方法。这种认知看似非常有道理,但实际上并不正确。请大家仔细思考一下,如果你正在做一件你非常感兴趣的事情,比如逛街、上网、游戏,你也会拖延吗?当然不会!那么导致拖延的原因是什么呢?
1.生理原因
孩子反应迟钝,做事情总是慢半拍。如果孩子在运动协调能力、注意力和反应能力方面,明显比同龄人逊色,父母则应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户外运动,刺激孩子神经末梢和协调功能的发育。
2.心理原因
喜欢拖延的孩子,往往有一个性格急躁、期望值高和控制欲强的父母。面对强势的父母,孩子很无助,只能将拖沓作为无意识隐性对抗语言,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我斗不过你,但是可以拖,并由此强化了自己的拖拉行为。对待孩子的事情,父母正确的行为态度应该是你的事情要你自己完成,你有很多选择,但每一种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,你必须自己承担。
3.行为原因
孩子拖拉不只是单纯行为层面,在其背后,真正的原因往往在于孩子缺乏正确的时间观念,缺少计划性,做事没有条理,又或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法集中注意力。
此外,如果孩子写作业时,环境嘈杂,总是面对这样那样的诱惑,自然也难以专注于完成作业。
要想让孩子和“拖延”说再见,我们该怎么做?
面对孩子的拖延行为,父母一定要明确界限,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,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。一旦孩子越界,要给予合理的惩戒,以此来提高孩子的自律意识。
1.任务重组
喜欢拖延的孩子,往往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。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重组任务,在短时间内先完成一部分任务,通过累计的方式完成任务。以写作业为例,将1小时完成的作业,缩短为20分钟完成抄写,10分钟完成默写,15分钟完成背诵,15分钟完成练习。尽量缩小设定任务与完成任务之间的时间,让学生心理上更易于接受。
2.增加计时性活动
父母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,在做事情之前,先规划好流程和时间,培养孩子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,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,让孩子意识到:原来我还可以这样做!
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,学会时间管理,必定会让孩子事半功倍,和“拖延”说再见!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